7/03/2021

演員自修―納

 

由於個體感官將「我」和「他者」做出區分,主觀意識理所當然就會認定「世界」為個體之外的「外在」。

 

演員作為故事中的行動者,是以自己的身體去推進情節。因此從個人主觀角度,進行角色扮演也就顯得無可厚非。

然而,從旁觀角度審視,每個演員同時也是舞台上連續動態的一部份。演員的「我」與舞台的「世界」共同構成演出,是無法分割的整體。

再者,角色必須存在於場景之中。於是演員除了創作角色的「我」,也要創造場景的「世界」。

 

「我與世界一體」的意念,並非只是考慮角色與戲劇表現的技巧。

不論東西方的戲劇研究,大致都認為舞台演出原型源自祭祀儀式。祭祀是人類面對自然力量,表現崇敬態度的行動。從而固定成形的儀式,則可視為人類與自然溝通的方法。其中,執行祭儀者就是連結人類與自然的管道。

儀式衍變成演出,人類與自然被觀眾與製作替代,執行祭儀者則轉化為演員。

依此脈絡,演員是觀眾與製作之間能否產生交流的樞紐。而唯有觀者與作品能夠充分地交流,才是藝術的完成。

演員必須徹底領會「我與世界一體」,方能適切地擔負樞紐的任務。

 

將場景、舞台、自然、世界等外在環境,統整成「天」的概念。並意識到自身為「人」的存在及行動,與「天」產生交互關聯性的所有細節。最後建立起個體內在與外在的連結,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演員依靠身體行動,身體受物理原則支配,所有行動都需要發起的動力。而只要動力產生作用,身體就必然接受一定的反饋。

在任何一種身體練習的過程中,擷取並重複一段動作。明確地覺察每個動作對身體各部位造成的反饋,並以身體記憶各部位加總的感受。

接著,將注意力由內部轉向外部,仔細觀察動作造成的空間變化。中性動作主要改變肉眼可見的構圖線條,也影響潛藏在構圖內的平衡、質地等屬性。附加情、慾、思、念的動作,則能進一步增強氛圍、改變質地。

 

讓身體感受與空間變化連結。藉著空間變化給予身體的反饋,形成更強烈的動力,再產生行動。

這個循環和寫實表演中,角色行動遭遇障礙、改變動機、重新發起行動的過程相仿。差別僅在於演員必須意識到身體與空間相互連動,角色與場景才能融為一體。

 

除了演員自身行動之外,其他演員與觀眾的行動和反應也會影響或改變空間。因此觀察他者行動及後續空間變化,再讓反饋成為動力,就是演員的下一個練習目標。達到這個目標,讓製作、觀眾透過演員而交流,三者於是共同構成一場藝術演出。

 

去除「我」的框架與防禦,讓自身成為「外在」的一部分;接納「世界」的諸般樣態,讓他者成為「內在」的一部分。

「自我」於是可尊可卑、可大可小,演員也就具備了無畏的器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