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2021

演員自修―念

 

個人經驗的感受與認知共構成意識。

雖然所有經驗資訊都經過大腦處理,但感受的原始途徑是由感官接收資訊,與認知是基於大腦判斷的形成模式不同。

大腦依據認知資料庫的內容,判斷出個體面對各別事物時最合適的行動。個體所採取的最適行動通常會兼顧合理與效率,但不見得完全符合並滿足自身感受與需求。

由於面對他人、外界時,個人必須以理性作為行動基準。從身體而來的感受資訊於是另被統整成獨立集合,通稱為「心」。

 

心與腦、感性與理性延伸來看,具有個人內在自我與對外連結的非必然同步性。只要自我與外界不同步,心與腦就會產生矛盾—甚至衝突。而個體在群體中會以理性行動優先的機制,就會導致感性遭到自我意識的忽略或壓抑。

 

與恐懼、慾望相同,隨著文明累積,感受來源開始不只侷限於具象事物,也包含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會先經由個人認知資料庫比對、判定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再透過大腦傳遞相對於影響的訊號給身體。身體接收訊號所產生的感受,又會再度匯整到「心」。

由於有這樣的途徑,受到群體、文明影響的認知內容就能夠與「心」連結。善惡、是非、好壞…等抽象概念於是變成「心」的附加屬性,左右著個人採取何種行動的選擇。

 

一切具象、抽象資訊進入「心」之後,所引起的個人反應就是「念」。

當世界處於連續動態,個人會不斷地接受各種資訊。不論同時間的資訊是直接或間接作用於感官、產生感受,「心」都會給出相對應的單一結論。結論可能是一個對象、一個行動、一種形容,也可能是簡短的句子。

隨著動態持續改變,結論—「念」—也會比次生成。而對個人具有必要性或重要性的「念」一旦生成,除非採取行動並滿足所有對應感受,否則不會消失。

 

如果將「心」比喻為鏡子,那麼「念」就是世間諸形色的主觀倒影。

 

運用在寫實表演上,「念」等同於目標、動機、潛台詞的總和。

按照劇本內容及導演指示,演員可以設定不同段落中,角色內在最主要的「念」。仔細分析、推敲、比對演員與角色內在特定「念」的生成過程,可以獲得兩者之間異同的資訊,再依此資訊進行角色設定的調整。

運用在非寫實表演時,「念」則可以跟「立」、「行」、「動」、「靜」結合,成為行動的根本起源。

當中心僅以單一的「念」作為根源,促使身體產生動力,進而行動。整個行動會具有純粹性,卻又同時呈現了豐富而複雜的資訊內容。從中展現的,則是被統稱為人性的各種面向。

 

在獨處練習的累積中,演員會逐漸體會「心」的存在。而在沉靜狀態下,過往生命經驗會自動浮現未被滿足的「念」—通稱為遺憾。

處理遺憾的最有效方法,是透過儀式性的行動,與過往告別。重點在於儀式性必須具備的虔敬心態,至於行動則不拘。

 

「念」是人心必然生成的產物,內容包含了人與世界的所有。

學習掌握「念」的生滅過程,習慣運用、操作「念」去推進行動。角色於是被賦予了生命,而演員則自然能逐漸體會何謂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