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11
鬼神
剛滿十八歲的那年冬天,我第一次看到鬼。
那時,我是救國團的服務員,正在參與一個冬令營隊。
凌晨一點左右,我們還在開會,已經檢討完前一天的流程,正在確認、協調當天的行程。
會議圍著一張方桌進行,從我的位置可以看到房門打開的隔壁房間的窗戶。
突然,一位穿著青色清朝平民服裝的女性在隔壁房間飄浮而過,穿過緊閉的窗戶後消失。
我愣了一下,還來不及判斷自己是不是因為發燒而眼花,
坐在我身邊的學姐迅速地轉頭問我:「你有看到嗎?」
看著那位學姐驚駭的表情,我微微地點了點頭,從此確定世界上有鬼的存在。
後來我所經歷與鬼相關的事件,至少可以寫成兩本鬼故事書,就不在這裡囉嗦。
鬼,我看了不少;神,我倒是沒見過。
在這麼說之前,其實得先釐清一些概念。
一般來說,神是一種超越的存在。
但是,通稱的神明,卻有兩種來源。
一種是原初神。
他們本來就是神,是與人類不同的存在。
這個部分與最原始的元素信仰、精靈信仰的演進過程相關。
原初神通常與自然元素連結,例如:雷神、大地之神或是至上的創造神。
另一種是轉化神。
轉化神的狀況較為複雜,原因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化的內容也變得繁複。
與生活元素結合的神明,例如:灶神、酒神、愛神,或是由人類升格的神明,例如:媽祖、耶穌、佛陀,這些神明都可以視為轉化神。
說穿了,不同的文化影響著神明的孕成。
如果從東西方神話做比較,很簡單就能解讀出兩者文化的內涵與差異的原因。
不管通俗概念裡的哪一種神明,對我來說,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那麼,拿跟個人有最密切關係的「人類升格成神明」的部分來討論吧。
中國因為信仰的混雜,人類至少有三條出路――成仙、成佛、成神(再加上成鬼一途,實在比一般高中生多了很多的選擇)。
如果要把人類死亡後的存在方式統稱為靈魂,那就得理解靈跟魂是不同的概念。
魂是人類內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也能藉著意志傳達的型態展現。
肉身死亡後,魂從中分離出來,就是一般最常見的鬼。
靈則是心理活動的精粹,是凌駕於魂的核心,有著較強的能量。
無關乎生死,靈是依照意志的內容,展現出相應的樣貌。
而這份較強的力量,相對於一般人的薄弱意志而言,就是一種超越。
用金來比喻的話,人是金礦石,魂是金子,靈則是金製品。
每個人都有魂,卻不見得都有靈,就像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會被製成金製品。
金製品依照被製作時的目的,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具備不同的功能。
靈也是一樣。
憎恨、嫉妒、暴虐的意念,匯集成惡靈;寬恕、憐憫、慈愛的意念,則蛻變成善靈。
人類懼怕死亡,進而害怕鬼魂,於是惡靈與鬼魂被連結在一起,變成恐懼的根源之一。
人類渴望超脫,進而崇拜神明,然後神明與善靈成為共同陣線,化成希望的幻想。
死亡與超脫是同一件事,恐懼與希望也是同一件事。
人類升格為神明的關鍵就在於:一個人具備善靈,且受到多數人的認同與少數人的推崇,進一步成為被崇拜的對象。
並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類創造了神祇。
如果只是單純為了解釋人類的起源,而認定有個全知全能的造物主,或是人面蛇身的女神創造了人類。
其實跟認為「地球是外星人的基因研究實驗場」沒什麼兩樣,都是未經且無從證實的資訊。
在這樣的前提下,神,我從來沒有見過。
附帶一提。
成為惡靈很簡單,只要對佛家所揭示的貪、嗔、癡,抱有強烈的我執便是。
成為善靈卻有點麻煩,因為與人類的動物本能幾乎完全衝突,所以宗教都以誡律來規範人的行為,以期真、善、美的世界降臨。
有趣的是,善行並不能導致善靈的形成,善心才可以。
而善心的基礎,是被稱為修行的一種態度。
擅於、習於思考的人,也不見得有修行的心態。
不過,「不思考的修行者」這種生物,這世界上倒是從來沒有出現過。
那麼,何謂修行?
那是另一篇文章的事,跟這篇沒有關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