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11

過程―壹

國中一年級的時候,年輕的國文老師在班上做了一個調查:
「你們到現在為止,除了課本以外,看超過一百本書的人,請舉手。」

我在腦海裡迅速地點算了一番。
因為小學時,我對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有很高的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

「這麼少人啊?」
國文老師微微地笑著。
「欸?陳世文,你有看那麼多書喔?那作文怎麼寫那麼差?」

國文老師的語氣中並沒有任何輕蔑或嘲笑的意味。
因此即使全班都笑了,我也只有略為尷尬的心情。

國文老師後來結婚、調了職,嫁給他從小討厭的醫生。


換了國文老師以後,我想我的作文並沒有任何起色。
到了國三,有堂作文課要大家自由命題。
我想了快半節課,最後決定以暗戀的女生做為主題,寫了篇「她」之類的作文。

過了一個星期,國文老師帶著滿臉的笑意,邊發著作文簿邊說:
「你們有空可以去跟陳世文借這篇作文來看,寫得真好。」

我瞬間尷尬得不知所措,兩眼只能緊盯著桌上的作文簿。
同時不斷反問自己:
「這篇哪裡好?我的專長不是論說文嗎?這篇只是感覺啊。」


考高中的時候,國文作文題目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又是個讓我苦惱的題目,因為我從來沒有對哪一句話印象深刻。
在不知道該怎麼下筆的時候,我想起了印象最深的風景―澎湖海灘的夕陽。
由於家父是澎湖漁家小孩,小學的六個暑假,我幾乎都會去一趟澎湖。
西嶼的小漁村,沿著彎曲高低的小路走,就有個小小的沙灘。

想到了沙灘上的夕陽,我快速地動筆。

先從描寫沙灘開始,緊接著是夕陽,然後加入我那過世三年的爺爺,最後自己編了句話給爺爺說:「人生就像大海…………」。

過了幾個星期,成績揭曉。滿分50分的作文,我得到了41.5分。
可是那句話,我根本不記得內容―不管是過了二十年的現在或是當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