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09

是非

自以為是,是人類賴以安穩生活的必要手段。
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擁有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之後,在面對種種不同的問題時,通常會選擇是,避免非。

我想先聊的,並不是學校考試會出現的是非題,而是人類生活基礎面會遭遇的種種狀況。

以第一次看到草莓的小孩來分析看看好了。
看到其他人吃草莓的小孩,認為自己也可以吃草莓,於是嘗試。
經由吃下草莓的所有感覺,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沒有異狀,大腦確定了「草莓可以吃」這件事,並且記錄下來。
如果有個小孩第一次吃草莓的時候,吃到一顆腐敗的草莓,大腦就會記錄「草莓不能吃」。
那這個可憐的小孩就註定得過沒辦法好好享受可口草莓的悲慘一生了。

大致是這樣。
人藉由累積對單一對象的是非判斷,得以便利地生存下去。
因此,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是」,這是無法完全與他人交換的經驗。

自以為非,則是對自己懷疑或是自信缺乏的狀況。
如果比例太高,那就難免演變成恐慌症了。


創作者,如果長期維持著自以為是的態度,他的作品勢必逐漸喪失活力。
這包含眼界與氣度等其他相關的部分,但姑且不論。
不斷地質疑,我個人認為是創作進步的動力之一。
但是,質疑的內容一旦波及到個人賴以維生的基礎—例如:信仰,演變成自以為非的狀態。
創作者本身也就陷入了危機。


是非,很難拿捏,也很難被論斷。
個人創作如是,社會批評如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