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做為創作素材,藉著各種組合與結構手段,呈現出一個世界的作品,大抵上都可以稱為文學。
世界有大有小,作品有好有壞。
並不是被稱為牛肉麵的食物,就一律好吃。
我看過幾首刊登在捷運上的台北文學獎新詩,沒有任何一首值得你多花兩秒鐘閱讀。但那些堆疊起來的文字還是被稱為詩,而且還得了獎。
同樣地,Francis Ford Coppola是導演;朱延平也被稱為導演。而他們的優劣,自然也就不需多提了。
有些離題了。
有文字,必然有相對應的語言;但有語言,不見得會有文字。
文學既然是以文字做為素材,當然也有其相對應的語言。
如果要朗誦英文文學,就必須以英語作為工具。
正由於這樣的原因,英文文學也常常被稱為英語文學。
(雖然我的潔癖性格對這樣的混用有些過敏,但就姑且不論吧)
本篇的重點來了。
敢問各位學長姐,有台語文學的存在嗎?
我個人認為,經過時空的變遷,現在一般通稱的台語已經不等同於閩南語。
因為經歷過日本統治,原本的閩南語也混進了日語的元素。
問題就在這裡。
要從台語發展出完整相對應的文字系統,需要很大的工夫。
至少到目前為止,使用台語的人們並沒有一套通用的記錄方式。
如果台語沒有通用的對應文字,那麼台語文學到底是怎麼寫成的?
很簡單的道理。
請不要用媽媽的(「媽的」原詞為親切之意,疊字當然就是加倍親切。)泛政治眼光看待文化議題。
對「中國」,大家可以過敏、打噴嚏,但是對「中文」、「漢文化」大可不必。
如果身為台灣人,就必須儘可能地撇清與中文的關係。
那麼,請大家停止包紅包、吃粽子、吃月餅。
很簡單的道理。
美語的基礎就是英語,但是美國人不會說自己是英國人。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他們還是自稱新加坡人。
政治、語言、文化,三者之間並沒有等號。
如果真要說明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台灣文學」一詞就已經夠了。
「台語文學」?切勿自誤。
順帶一提。
我的祖先祠堂是穎川;我的父親在澎湖長大。
我生長的家庭明顯是處在漢文化的背景之下。
我猜想自己身上也許混了荷蘭人的血統,因為我的黑鬍子裡混雜著金鬍子與紅鬍子。
也許因為這個緣故,我煮的東西總是帶了點洋風跟和風。
重點是,我認為:
我是台灣人,我用中文書寫。
寫出來的作品是台灣文學,也是中文文學。
另外,並不是寫與台灣人土風情有關的故事,才叫做台灣文學。
如果我寫了一部關於外星人的小說,大眾還是認同它為台灣文學,這才是一個開放與寬容的社會。
開放與寬容?這不正是台灣社會最為欠缺的兩項特質嗎?
2 則留言:
啊哈哈哈哈哈哈....
是啊~~~~
唉~~~~~~~~
我是台灣人因為我都一直在台灣餒 ^^"
台語被搞的好複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