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11

認同

偶然瞥見電視新聞:內政部砸百萬,徵「促生口號」。
內政部長江怡樺說:「我們要想一個口號,讓大家聽了就會想生小孩。」
(不要問我這是哪一天的新聞,我不是記者,也不是在報導新聞。)

許多網友似乎都認為這是愚蠢的做法,江怡樺面對紀國棟的質詢,也回答了:「我一向承認自己的愚笨。」
(鄉親啊,你們的內政部長是自知很笨的人吶。)
(其實,這是自詡為精英份子的部長對其他人的嘲笑―包含對紀國棟的輕蔑。)
(什麼?你認為他們是同黨同志,所以不會同室操戈?那麼,你該慶幸自己沒有從政。)

以上這些都無關緊要。
(政府要推行的政策,百姓認為無關緊要。這表示兩方肯定有一方蠢到爆炸。)

真要談促生的話,我覺得《紅磨坊》的〈果醬女郎〉還不錯。
請想像一堆穿著性感但不暴露(這是配合社會氛圍所發表的虛偽說法)的年輕辣妹,看見男人就問:
「Voulez vous coucher avec moi ce soir, Voulez vous coucher avec moi.」。
肯定能讓一堆男生變畜牲,自然地也就能達到促生的目的。


其實,我不太想談這些無聊的事情。

我猜,很多人知道台灣生育率不斷下降的關鍵有幾個,其中一個是國家認同問題。
不管你認為這個政體是中華民國、台灣國或是根本不算個國,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不管你怎麼認為,都沒辦法安心。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這個政府從來沒有表明這塊土地與生活在上面的人民該如何定位。
「認同」必須完成主客體交流的過程,才能產生穩定的關係。而穩定的關係,就是安心的基礎。
主客體的交流看似簡單,其實卻頗為複雜,其中還必須包含主客體對認定內容有著相同的定義。

那麼, 從六年到九年國民義務被洗腦教育,在台灣政府愚化、奴化百姓不餘其力的情況下,台灣的政府與百姓怎麼還會有認知上的差距?
問題大概在於,台灣的近代史其實不如一般社會大眾認知的現狀那般單純。
政府隱瞞得太多,多數人也習慣不思考。
有識之士各持己見,卻沒有一個敢發表。
是的,大家都在逃避,努力地不去面對這樣困難的題目。
就像我常常自嘲的:「寫這種東西,誰會想看呢?」。

然而,台灣真的需要一股思潮―一股不同見解交互辯論的激烈思潮。
不然,連陳揮文、葉宜津都聽到馬克思就臉色鐵青,遑論一般民眾。
不然,憲法第一條的矛盾永遠是那麼荒謬。
不然,李敖大師罵了大半輩子,大概也罵得寂寞難耐了。
不然,一堆假作家、假藝術家還是持續地欺世盜名。

當然,如果大家都很習慣當個冤大頭,那也就罷了。
就個人的生活來說,這些還真的是無關緊要。
但是,以社會的存續來看,這實在很不健康。

不健康的社會狀態,不安定的民心,政府想要促生,大概只能寄望畜牲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