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作者如果老是思考著「該怎麼讓人看懂」,他做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會是作品,而是教材。
作品可以是娛樂、設計、時尚、藝術;教材就只是教材。
當然,教材也有好壞之分,不見得能達到多少效果,甚至有負面教材的存在。
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中,我看到的作品少之又少非常少―少到連可憐都稱不上。
另外,學生多、觀眾少的狀況,也是教材不斷地被編撰、修改、一再出版的原因。
姑且說這是「市場機制」好了,畢竟「惡性循環」是會讓學生們相當擔心的狀況。
那麼來說三道四,稍微平衡一下氣氛好了。
如果有一本食譜,裡面寫著:蛋+糖+麵粉=麵包。
你一定會說:「然後呢?」,然後把這本爛教材丟進垃圾桶。
有趣的是,有一個劇團不斷推出:歌+舞+戲劇=歌舞劇。
這本負面教材倒是常常賣得很好。
1 則留言:
「什麼嘛...連牛奶都不知道要加!」
然後那本爛教材就被丟進垃圾桶了。
(跑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