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09

演員自修―語

說話,多數人都會。
可是因為大腦的強力學習統合能力持續作用著,多數人會講話,卻從未想過怎麼講話。

演員的訓練,必須從每個最小單位練習起,再逐步進行統合。
說穿了,重新學習走路與呼吸,不過是仔細體驗長久被忽略的感覺。
姑且稱為「知覺喚醒」好了,這個過程之後,才是「身」鍛鍊的開始。

說話―從技術面來拆解,這個動作包含了聲帶的震動、呼吸的傳遞、口腔與鼻腔的運作―三個部分。
聲帶的震動,影響了音高;呼吸的傳遞,決定聲音傳播的寬度與距離;口腔、鼻腔周邊所有肌肉與關節的配合,則表現出聲音的調性。

聲帶的兩端由肌肉控制。
在個人練習中,可以輕輕地發出單音,然後嘗試將聲音提高或降低。
練習重點,並不在於音域的開發,那是聲樂與戲曲的訓練目標。
過程中所要注意的,是肌肉使用時的感覺,以及聲音高低的變化。

呼吸帶引聲帶震動,才是聲音的來源,同時藉著空氣的傳播,將聲音傳遞出來。
這意味著,呼氣的強度如果不足,聲音自然也就無法清楚地傳遞。
加強肺活量,也就成了演員的重要基礎。
除了一般認知的跑步、游泳,氣功中的吐納,也可以視為增進肺活量的方法。
至於聲樂與戲曲―兩種不同呼吸方式,所造成聲音的放與斂效果,另文再談。

口腔與鼻腔是聲音傳出前的最後加工關卡。
即使只是放鬆,人依然能夠發出聲音。但是,一旦需要使用複音組合―不論語言或口技―來表達意思,就只能依賴口鼻腔周邊肌肉與關節的運作。
口腔的練習,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練習一樣,需要獨立訓練不同的肌肉。也因此,在一般演員的暖身中,常常會包含這個部分。
所謂的腔調,指的當然就是因「腔」而異的「調」。
想要自由地運用腔調,讓聲音有多樣變化,就必須不斷地玩耍―嘗試咬合關節與各部位肌肉配合的可能性,並同時注意聲音的清晰度。

只要充分訓練,聲帶、呼吸、口腔與鼻腔,這三大部分的組合其實可以創造出難以計數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正是每個被創作角色的個人特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