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11

演員自修―立


站立,是幼兒學步的開始,也是演員踏上舞台前最重要的預備功課。
當演員意識到所有感官,並開放地接收所有外來的訊息之後,下一步就是學習站立。

站在舞台上,和日常生活裡的站立狀態不同。
由於表演的本質是真實狀況的模擬與再呈現,意味著表演進行時,演員必須在感受「真實」的同時,傳達出「擬真」的世界。
這是一個外與內、感與覺頻繁交換的過程。
站立在舞台上,接收現場的「感」,讓其進入身體深處,化作動力。
再以這份動力推動結合記憶與現實的「覺」,將之呈現。
一旦能反覆、不間斷地維持這個過程,演員操縱角色―如同操偶師操控傀儡―的圖像也就此成形。

立的基礎,在於重心的掌握。
重心與姿勢有關,而姿勢由骨架決定。
因此演員必須藉由訓練的累積,學會充分運用肌肉,以控制骨架、構成姿勢。
掌握了脊椎與關節的連結關係之後,演員得進一步意識到體內各部位的種種狀態。
肌肉的鬆與緊、血液流速的快與慢、心跳的強與弱、呼吸的長與短,這些身體內部的狀態不僅是演員隨時調整姿勢與移轉重心的依據,也決定了演員站在舞台上的「份量」。
演員專注在身體表面,傳達給觀眾的是能量;專注在身體裏面,產生的存在感就是份量。
清楚意識著身體裏面的狀態,也就是意識到「活著」。而以活著的演員去扮演虛構的角色,角色才有了生命,這就是真實感。演員為觀眾塑造了真實感,角色才能真實存在於舞台上,具備了份量。
這也就是演員必須深刻地體驗人生的原因。
唯有認真面對生活,生命才逐漸累積出深度。生命深度關係著覺知「活著」的意識強度,進而表現出份量的輕重。

掌握了重心,瞭解了份量,演員才具備了站上舞台的基本資格。
接下來,演員則要開始意識到空間,並建立與空間的關係。

要清楚地論述空間相當困難,因為當中包含了許多複雜而抽象的概念。
暫且不談對空間概念的論述與理解,單就演員而言,建立與空間的關係是以個人感受為基礎的主觀經驗。

演員試圖意識到空間,可以分別由理性與感性兩個不同的方向著手,再逐步進行整合。
在理性方面,其實只是單純對客觀數據―演員的身高、尺寸以及空間的距離、面積、容積―的認知。演員甚至可以藉著實際繪圖的方式,理解自己在舞台上的比例。
感性方面,則完全是演員的主觀感受,可以運用各種形容來表達。因為遠或近、寬或窄、壓迫或開放…這些感覺因人而異,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演員唯一要做的只是將感覺記憶下來,再與客觀數據整合。
主觀感受與客觀數據整合完成,演員再度開放感官,全盤接收空間中所有的訊息,就是開始意識到空間。

意識到空間之後,演員必須進一步將身體與空間聯結。
這是一個以想像力輔助推動的練習――接收空間給予身體的「感」,再將「覺」延伸到空間裡。
如同花瓣飄落水面,形成漣漪一般。演員的「覺」持續不斷地四散到空間,不改變空間的本質,卻能改變空間的狀態。
在這個比喻中,花瓣就是「覺」,可以是練習現場的真實、可以是感官記憶的擬真,也可以是真實與擬真的融合。
而花瓣的重量則與演員專注力的強弱成正比,決定了漣漪的大小。
漣漪是演員專注力從自身延伸到空間的表現,其擴及的範圍則形成演員個人表演能量所能涵蓋的「領域」。

演員將「覺」延伸到自己的「領域」內,可以擬真呈現各種因應演出需要的場景條件,諸如:天氣、時間、地點、環境…等。
因此,演員「領域」的大小不僅關係到表演的真實感,也影響著觀眾觀賞演出的投入程度。

當「領域」逐漸成形,演員與空間的初步關係就此建立,「立」的練習也宣告結束。
而演員與空間的進一步關係,則要在「行」的實踐中發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