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011
修行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詞彙。
真是如此嗎?
修,是調整、更換、補足既有目標,使其變得更好的一個動作。
修正、修改、修剪、修理、……,不用我囉嗦,大家都知道這些動作的目的。
而要談修行,的確得拿點古老的東西做為基礎來討論,那就是宗教。
佛教的七情、道教的七魄、基督教的七原罪,不論是哪一種都在揭示人類本身的不完美。
因此不同的宗教也規範了不同的誡律,用以改正人類面對肉身欲望時,精神上的弱點。
宗教規範的誡律專注在個人本身以及個人所接觸到的週遭人事物,與涉及社會的法律或道德並不相同。
(善惡、是非、對錯、好壞都是不同層次的概念,不能等同視之。)
我想,多數人大概會認為「修行就是遵守這些古老的誡律」,其實不然。
宗教的內容,出發點都是為了讓人的心理、行為變得更好,也就是推廣「善」這個概念。
但是姑且不論隱藏在龐大宗教團體背後的種種問題,在久遠的演變中,宗教信仰本身已經變質。
所有宗教的教義,原本都是敦促個人去感受、反省、思考,在這個過程裡,每個信仰者必然都是修行者。
而現在的宗教把修行的責任推諉給和尚、尼姑、教士、修女,原本應該是導師的神職者,變成了修行的代行者。這情況在佛教尤為嚴重。
宗教信仰對於一般信徒,已經成為寄託、依賴、祈求、甚至條件交換。
外在誡律因為內在信仰的質變,也失去了遵循的意義。
拿佛教的齋戒來說,原本的用意應該是為了清淨六根中的舌根。
並且為了降低由各種葷食影響身體而形成的欲望,素食連連蔥、蒜都不能添加。
然而文明越形發達的現代,坊間許多素食有著不同的調味,更有各種動物的造型。
非但舌根得不到清淨,連眼根、意根都蒙上一層灰塵。
如果你不幸得過腸胃炎之類的疾病,那你大概就吃過只加了少許鹽巴的稀飯――
是的,那就是真正的齋食。
而每天吃齋念佛卻油光滿面的和尚,雖然我不是營養學的專家,但是我想世界上並沒有這樣的人類。
當誡律流於形式―甚至遭到扭曲,而無法促使個人反省、思考。
那麼,所謂的善行背後,就不見得包含了善心。
修行並非遵循某些誡律,而是一種態度。
經過反省與思考,人們通常可以判斷自己的某個念頭或是行為「好或不好」。
而在處理「不好」的部分時,個人態度有著不同的選擇―面對或是逃避。
選擇面對己身的一切意念、行為,努力改善不好的部分,行有餘力再推及週遭的人事物,就是修行。
無關乎宗教、社會、時代,修行只是一種個人態度,當然也就沒有合不合時宜的問題。
話說回來,我對演員的要求有三個階段:認識自己、對自己誠實、對他人坦白。
看起來,這就是一種修行。
既然談了宗教,順帶一提:
某位佛教界長老在某總統候選人參與法會活動時,公開對信眾表示:「讓我們一起祈求佛祖,讓他高票連任」。
這不是觀感或中立的問題。
以民主社會來說,這位長老的行為並沒有不對。
但以佛家修行來說,這位長老因憂、懼而生愛、惡,為法塵所染,已然不堪為導師。
至於要求信徒用「祈求」來達成願望,則屬於不當言論的其中一類――妖言惑眾的那一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