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08

「天地人,通常會被認為是相對的鼎立之勢吧?」

套句小莫在演《玩偶》的時候加入的台詞。

「其實不然。」


談天之後,隔了一段時間才說地,
為的就是想避免一般天地相對的模糊概念產生誤導。

中國人一向都很任性,這一點在文字的使用上表露無遺。
理解文字的方式除了普遍的規則,隱藏著的邏輯通常具有「約定性」。
社會的約定俗成,其實也就是文化的表現。
可是中國人在普遍規則及約定之外,留有一大片非精確的商議空間。
夾雜不清的時刻,往往以「意境」簡約帶過。

閒話休提。


天人概念與天地人概念,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觀照方式。
天人,是觀察體驗宇宙與個人的關係。
天地人,則是以人為中心,學習看待與天地相對的關係。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同…)
(有點像是客觀與主觀的差異,然而畢竟感受著一切的主體是個人,所以並無絕對客觀的存在。)

很明顯,兩種概念裡的「天」是不同的意義。
「天地人」中的天地範圍,縮小到人類可觸及的地球本體,並且涵蓋人類之外的其他生命。
「天」,指的是天空,也就是覆蓋著地表的大氣,以及相關的變化。
「地」,指的是大地,還有其他生命與元素。

大氣與呼吸相連,大地自然與腳步相接。
人從本體出發,藉著呼吸及感覺大氣流變,而逐漸找到與天的對應關係;
相對地,必須經過觸摸大地的過程,才能找到與地的相處模式。

然而,我們忘卻了呼吸,也忽略了站立。
因為這兩項都是生存的本能引領著每個人理所當然地完成的項目。
不曾注意呼吸,因為空氣總是圍繞身旁;不曾在乎站立,因為土地總是在腳下。
所以,個體順理成章地關閉自我,不顧天地,甚至也棄絕了人。


學習表演,必須回到最初。
從呼吸、從站立開始,不斷尋找天、地、人各種不同的共存可能,直至發現最合適的姿態為止。

除非你心裡對「天才」一詞,還存有深植不可動搖的迷信。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天人之人,像是一個化約的思維中心,也像凝練為一點的星體,感應宇宙之時空維度的張力,而變化作用。

天地人之人,則是人本身完整的具體存在,依恃生命的實質,在世界中行動、探索和感受。

天人概念的呼吸,是感知空氣在「我」與「外部世界」間的遞移流轉。

天地人概念的呼吸,是體驗著每一次吐納、每一口氣的質變。

天人之天,是「無我」。
天地人之天,是「我以外」。

兩者的差異是否像是這樣呢?
(不過,看起來好像還是沒什麼不同...)

「絕地天通,由是神凡阻絕,人心淪落...」
小人之拙見,冒犯了,無妨見怪。(飄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