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這裡,我笑不出來,幽默感也就不知飄哪去了。
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無趣。
我開始分析,是因為人、地,還是我個人的原因,讓我覺得這是一座牢籠。
這小鎮的天空格外地低。
狹小的街道,擁擠的建築。
所有的格局都意外地貼身─
車道剛好容得下一輛車、菜市場剛好擠滿菜籃、百貨公司剛好裝得下遲到的流行、平價咖啡店剛好被塞在鐵路平交道旁,連香味都沒有飄散的空間。
在這裡,感覺像是轉個身就會撞到牆壁;伸個懶腰,手腕沒辦法高過頭頂。
這是在五零年代,貧困大環境中建立的小鎮,一切講求敷用,而不是舒適。
天空,當然地,不會是汲營的目標。
居民於是也抱著能用就好的生活觀,所有的一切都被簡約。
餐巾紙、擦手紙、衛生紙、面紙,不被區分質地差別地使用著。油鹽醬醋糖奶,絲毫不斟酌份量地倒著。
當經濟較為寬裕,生活不再只是為求溫飽。這些人的人生經驗與習慣,卻讓他們與精緻無緣,而是引領著他們坐上氣派的家具、戴上華麗的飾品、穿上名牌的衣裝。
是的,霓虹燈的炫目,讓他們忘了比較顏色的差異。
這裡變了,我也變了,於是我們再也無法相處融洽。
於是,我比一隻木雞還呆地幾乎窒息。
我想著小時候那條父親或母親用碎布拼起來的小被子,樸拙卻遠比現在的羽毛被多了不只一分的美感。
1 則留言:
環境的改變追不上你的改變吧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