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潛意識」,老實說,我完全地沒研究過。
不過,從對神話的窺伺中,倒是得到了類似的概念。
以「羽衣」來說,從日本到北歐,許多地方都有。在交通、資訊皆不便的古代,相互模仿的機率應該不大。如果這樣想的話,那人類群體(潛)意識,就有了模糊的概念。
人類是感受力相當強的動物。氣候、生態…所有外在的一切對身體造成的刺激,被以感覺的形式記錄,並同時影響大腦。被人類清楚分析的部份,成為意識;未被歸類的則是潛意識。
現代資訊的交互比對與複製程度相當高,相對地,獨特性也就降低。從科技到文化,人類越趨向全球化,意味著獨創性也逐步降低。
新世代在舊時代的轉型背景下,儘管被舊世代稱為「更加自我的一代」,仍然跟不上環境轉變的速度。新舊世代相比,新世代面對的是一個廣度加了數倍、深度卻相對減了數倍的世界。
於是,我們徬徨、迷惘。
身在台灣,更難避免因為眼光短淺而造成的逃避與恐懼。因為這是一座Q島―阿Q正傳根本只是生活裡的真實故事,比陽光的鄰家男孩還要常見。
離題了。
獨白系列作品,我想嘗試的正是「一人象徵群體」的概念。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思考、斟酌的也是人類的共通經驗,而不是個人的故事。
但是,畢竟我也只是個人,難免有所疏漏。而這些疏漏的部份,有些或許就成了某些觀眾無法感同身受的原因。
有趣的是,玩偶怒吼的響聲,似乎都迴盪在年輕一輩的心裡。關於這點,我會再多加思索。
1 則留言:
導演您好^^
謝謝您的回應!(驚訝地在電腦前傻笑了許久~~)其實我也是在一門神話課中才學到「集體潛意識」呢,嗯有些現學現賣的嫌疑。
把這心理學說套用在文學上,文學作品皆變成照妖鏡,將讀者的種種喜好或厭惡,都歸結成心裡的某種渴望或陰影。而這次發現,在劇場,這種作用更直接、激發的感受更強烈,就好像突然重新認識自己一樣。(似乎有點悲哀,竟然在群體意識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心...)
「一人象徵群體」的概念,我想是成功的吧!謝謝您:) 期待獨白接下來的作品。並且我會努力克服發言的心理障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