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11

演員自修―靜


靜,是一種停頓。
相對於世界的動態,靜並非現實的狀態,而是個人意識中的一個概念。
就表演而言,演員掌握了「動」,就能自由地操控整場演出的節奏分配。
而唯有進一步領悟了「靜」,才能學會左右觀眾視覺焦點的技巧。

從取得素材到完成作品,創作是一連串破壞與再造交疊的循環過程。
以時間來說,觀察連續動態,然後從中擷取動人的片段,是取得這項素材的第一步。
不論片段長短,擷取時間要素的同時,勢必包含其他內容。不同的創作主題必須挑選不同內容的片段,但是以時間做為架構作品的主要依據,卻是進行各種創作時,都可以運用的重要結構技法。
儘管時間長度不一,被擷取的連續動態片段中,卻往往有個最具張力、最能撼動人心的瞬間。
這個如同攝影者按下快門一般,被人類意識捕捉的瞬間動態,就是「剎那」。

「剎那」存在意識之中,僅僅是一個概念。
但是,由於連續動態的力度影響著觀者記憶的深度,「剎那」通常是記憶中最為深刻的部分。
越是深刻的記憶,隨著歲月而遭到個人主觀將之扭曲、變造的程度就越低。當一段記憶深刻不變,記憶內容就處於靜態,而非動態。
因此,「剎那」可以說是最接近「靜」的概念。體會「剎那」,也就成為演員領悟「靜」的關鍵過程。

演員的記憶分成「感」與「覺」兩個部分。
「感」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經由演員的統整,累積成感官記憶。
「覺」是因刺激而產生的反應,往外化為行動,往內則成為情緒、情感的起源。

「剎那」也是一種外來刺激,與「感」的差別僅在於力度強弱。
演員想呈現自身體驗過的「剎那」,只要能熟練地運用感官記憶的技巧,便能輕易完成。
但想讓一段表演帶給觀眾「剎那」的感覺,就必須先找出演員最為深刻且強烈的情緒或情感記憶。
一起悲傷的事件中,必然包含一個令人鬱結的段落。令人鬱結的段落裡,則有個眼淚奪眶的瞬間。
不論是哪一種情緒或情感,都有這樣的瞬間。確切掌握這些瞬間,對演員來說,是相當珍貴的表演資源。如何表現這些瞬間,則是演員需要練習的技巧。

演員首先得專注地喚醒特定的情緒記憶,找出最強烈的瞬間。然後,試著延長這個瞬間,將其維持在固定的強度。
在這個狀態下,演員的臉部肌肉必然受情緒牽引,而呈現出不同的表情。演員必須緩慢地放鬆臉部肌肉,將表情(情緒)引導、分散到全身。
當身體內平均地佈滿了情緒,就可以附加「領域」與「軌跡」的練習。
如果演員能以專注力將特定情緒均勻地推展到空間中,那麼演員任何動作都只是空間整體的一部分。
動作劃出的軌跡就是「剎那」,均質的空間則構成一幅「靜」的畫面。
而在這個畫面裡,時間要素將自然地被演員與觀眾忽略。

「動」的練習,是將時間附加在演員的身體上;「靜」的練習,則是將時間從演員的身體上抹消。
當時間要素暫時消失,世界上、劇場裡才出現了「永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