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1

演員自修―動


從文本解讀到劇場演出,構成作品的兩個基本要素就是時間與空間。
做為演員,除了建立與空間的關係之外,當然也得建立與時間的關係。

就自然的觀點來看,世界通常處於動態。而用來標示、表現連續動態過程的抽象概念,就是時間。
人類只要覺知到連續動態的片段,大腦就會自動判讀過程,進而意識到時間的流動。也就是說,只要感官持續地接收一個被鎖定的訊號―不論是看著一片飄落的樹葉、感受一陣風或是聽見一聲蟬鳴,人類就能經由內在的轉化過程,理解時間的概念。

演員既然是世界的一部分,身體當然也同樣地處於動態。
即使演員將身體維持在某一個特定的姿勢,身體內部依然自主地活動著。單只感覺呼吸的過程,就可以意識到時間的流動。

感受是演員建立與時間關係的重點。
但是為了演出技術方面的需要,演員對時間的認知,最好能從掌握公制時間單位著手。畢竟在音樂、燈光、影像等技術部分或導演的安排下,有可能會出現需要演員準確配合的狀況。

一開始,以計時器為基準,去記憶一秒鐘的長度。然後隨著大腦記憶的加深,將專注力轉移到身體,開始活動。用一秒改變一個姿勢的方式,讓身體記憶一秒鐘的長度。
大腦記憶時間的方式,會是如數拍子般數出每一秒的頓點。
但是,身體記憶的重點並不是每秒的頓點,而是記住兩個頓點之間的長度。
身體熟悉一秒鐘的長度之後,可以慢慢增加秒數,再反覆操作由大腦記憶到身體記憶的練習。
秒數較長的練習,可以請旁人每隔一小段時間讀秒,協助演員將專注力集中在身體。
大腦對時間長度的記憶與掌握,有利於演員配合演出技術層面的需求。身體對時間長度的記憶,則是演員與時間關係的基礎。

當演員的身體逐漸記憶了時間長度,就要回到「軌跡」的練習,並將兩者合併。
軌跡原本就是連續動態構成的線條,而連續動態的抽象概念就是時間。用理解的方式來說明這個練習,只是在軌跡上標示了時間。但是就感受而言,軌跡會因為附加了時間,而變得更具份量。
因為軌跡與時間的結合,會讓所有的動作變得流暢,形成一種「流動」。

流動,是生命力的表現方式之一。
當演員意識到時間,並將其融入自己的動作。意味著演員接納了動態世界,並將自己融入世界之中。
這是一個演員與世界的交流過程,必須由演員自身慢慢體會。體會的內容與深度因人而異,但是在過程中,演員將會領悟到動態是生命的起源,而生命經由動態呈現出力量。
逐漸將這份領悟藉由身體表現出來,演員的所有行動―不論是激烈的動作或靜止的姿勢―都會具備流動的質感。在扮演時,角色也因此展現出更鮮明的生命力。

關於時間與流動的最後一個練習,是改變時間的流速。
在現實生活裡,因著專注目標的不同與專注程度的差異。對個人來說,時間原本就不是以等速在流逝。
這個現象雖然完全基於個人主觀,卻非由個人主動決定,因為專注的目標並非時間。
改變時間流速的練習,重點就在於演員必須抱有「讓時間成為表演工具之一」的主動心態。

這個練習從改變大腦一秒一頓的讀秒節奏開始。
不論是加快或放慢,演員必須維持固定節奏,將每一個頓點視為真實時間的一秒。
然後在不同速度的讀秒下,感受並記憶身體的急緩及鬆緊變化。
接著,再度回到「軌跡」的基礎上,讓身體維持等速的流動狀態之後,加入上述的變化。
當演員能穩定地操作不同的節奏,就開始有了改變時間流速的能力。
從旁觀的角度來看,在同樣時間長度、動作速度的條件下,演員加快讀秒節奏,會造成時間長度被拉長的錯覺。同樣地,演員放慢讀秒節奏,則會讓旁觀者覺得時間過得較快。
在這樣的狀況下,真實時間當然不會被改變,但演出時間卻會因而帶給觀眾或長或短的感受。

掌握真實時間的流動,是寫實表演中相當重要的基礎;改變演出時間的流速,則是非寫實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技巧。
而不論是寫實或非寫實,唯有附加了時間,演員的身體才真正處於「動」的狀態。

沒有留言: